6月16日,第12期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《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,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》。文章全面展现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、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。
立善法于天下,则天下治。 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,其意义深远,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、中国特色。民法典内容共1260个法条,对应着细致入微的民生关切,充分回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,是当之无愧的“人民之法”和“大治之法”。
民意涓涓细流,法典海纳百川。良法善治,民心所向。民法典从无到有,历经66载岁月打磨,凝结了新中国几代民法学人的心血和努力。在民法典编纂和审议过程中,对社会关注、矛盾突出的问题反复征求意见,草案先后10次线上线下“开门纳谏”,累计收到42.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修改意见和建议,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实质性修改完善。民法典共7编1260条、10万多字,各编依次为总则、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责任,以及附则,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、体量最大、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,涵盖生老病死、衣食住行,可谓包罗万象。民法典的诞生,折射出这个时代的进步,彰显了为人民立良法、依靠人民立大法的立法初衷。
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。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,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民事权利保护体系。民法典姓“民”,所涉及的领域贯穿每位公民的一生,从出生到死亡,从摇篮到坟墓,从婚姻家庭到商事活动,民生无小事,法典来兜底。民法典不仅关注尚未出生胎儿的权益保护,还照顾到智力障碍者、失能老人等弱势群体,给予他们更有力更全面的法治保障。民法典重大的创新和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格权的独立成编,体现了对生命健康、财产安全、交易便利、生活幸福、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平等保护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。此外,民法典还回应了网络侵权、民间借贷、公民隐私、高空抛物、校园性骚扰等热点话题,弥补了召回缺陷产品、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知识产权等法律空白,以法治促进民生领域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、上水平。
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、在于执行。坚持以系统思维完善立法,加强民法典配套制度建设,汲取实践经验,丰富法典内涵,让法理贯穿“守护人民幸福”的温情,让法条传递“实现人民正义”的价值。坚持以底线思维推动执法司法,把民法典作为依法行政、公正司法的重要标尺,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,让每一个司法案件都经得起人民检验。“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,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,也不是刻在铜表上,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。”坚持以创新思维开展普法活动,组建专家普法宣讲团,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普法,推动民法典学习宣传进机关、进单位、进企业、进学校、进乡村、进社区,让人民养成自觉守法、遇事找法的习惯,厚植法治信仰,践行法治理念,为依法治国提供强大内生动力。
法与时转则治,治与世宜则有功。编纂民法典意义重大而深远,实施好民法典意义同样重大而深远。唯有不断完善立法,阐释好民法典的基本原则、基本要求和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,提升民法典贯彻实施效果,才能让民法典始终携时代之手、与时代同行、为人民代言。
稿源:荆楚网
作者:熊苹
ag亚洲国际厅 copyright © 2001-202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
- - - -
- - - -
ag亚洲国际厅的版权为 荆楚网 www.cnhubei.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